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
武汉全面建设高水平健康城市
□ 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日前,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评价结果,武汉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12日14时30分,“新时代武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系列访谈直播第四场——“全面建设高水平健康城市”,邀请到武汉市爱卫办专职副主任刘国雄、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管处四级调研员杜伟雄、武汉市城管执法委督查处副处长胡彦昌做客长江日报演播中心,线上与广大网民朋友分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在从卫生城市迈向健康城市的道路上的建设经验与成果。
■ 以历史最高分通过国卫复审
“我市从1990年开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之路,到2014年首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历经24年坚持不懈的社会健康治理,奠定了武汉从卫生城市迈向健康城市的基础。”访谈中,刘国雄提到今年是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70年来,爱卫运动的内涵和抓手也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2014年武汉首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后,2015年宣布要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健康城市。这意味着新时代爱卫运动的内涵,已经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健康管理转变,从单一的环境改造到形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健康促进型社会。
2021年国卫复审期间,武汉创造性地将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统筹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从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及医疗卫生服务4大健康因素入手,开展了29项专项整治,发现、整改问题1.3万个,解决了一批城市环境卫生的痛点问题,通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以上。以历史最高分通过国卫复审,我市第三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并于同年位列“清华城市健康指数”中部地区第一位。
■ 居民健康素养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建设健康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以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居民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刘国雄说,武汉成立了全国首个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开办健康第一课、健康大家谈等一批大众健康教育品牌栏目,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颁布出台《武汉市控制吸烟条例》,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全面禁烟。打造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心理服务“三专”模式典型经验被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向全国推介。在全国较早启动学生近视防治,实现对全市百万学生视力健康监测建档与预警管理全覆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个重大论断已经为各部门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胡彦昌表示:“保障健康,促进健康已经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主要工作,所有与城市公共环境相关的部门,工作都要围绕健康开展,用全民健康保障社会小康,用健康城市,推进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