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仁县六家桥乡王铁村,通过无人机俯瞰,条条沟渠将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分割出成方成块的规整模样,这一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连片田、高产田,在今年的农业生产中正“大展身手”,迸发出勃勃生机。
春天里的欣欣向荣预示了王铁村秋天的丰收希望。在村民眼里,这个曾经的“十二五”贫困村,如今路宽了,田肥了,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大家也越来越有干劲了。
近年来,王铁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决扛稳保障粮储安全责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向良田要丰收,向山林要效益,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蹚出了一条符合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找准乡村治理“立足点”
王铁村总人口2590人,有11个村小组,党员35名。村里现有农田三千多亩,其中有两千亩是近两年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主要发展水稻种植,冬闲时节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会进行稻油轮作。
这份“家底”是全体村民依靠党组织这个红色引擎合力奋斗出来的。两年前,村里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有很多村民并不看好,有的村民甚至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耽误稻田轮作,影响收益。针对这一问题,王铁村逐一召开小组会议,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政策,真诚鼓励群众大胆提出意见建议,耐心劝导村民早建设、早改变、早受益。村里还将施工标准告知村民,发动大家参与监工、及时举报,村干部接到线索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实处理、严守质量标准,逐步消除村民心中疑虑。两年来,在保证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的情况下,王铁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平整、水渠建设、机耕道整修目前已基本完工。
项目建成后,农田流转收益亩均增加80元,节省机械化生产成本30元/亩,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20元/亩。“小田”变“大田”推动了农田“优质、集中、连片”,真正让“粮田”变成“良田”。
立足农,跳出农,把牢产业发展“支撑点”
近年来,王铁村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2020年脱贫的村民徐某,今年流转了20亩山林地种植苗木,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请村里的人来务工,最多同时有十多个工人在他的苗木基地干活。
从贫困户到请人务工,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徐某脱贫不久就向亲戚借钱流转土地搞苗木生产,“创业”的底气就来自于他的儿子。徐某的儿子在该村引进的红润苗木基地务工,小伙子吃苦耐劳,肯学肯干,几年下来,学到了苗木种植技术。于是徐某大着胆子在儿子的指导下开始“创业”,果然,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红润苗木基地占地800亩,年产值三千万元。产品以小苗、球类为主,主要销往浙江。2019年村集体投入80万元入股红润苗木,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基地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进行合作。基地长期务工人员四五十人,以周边湖头、沙源村小组村民为主,去年一年该公司发放人工工资300多万元。在红润苗木的带领下,周边村民很多学会了苗木种植技术,并自己流转土地发展苗木产业。
王铁村有山林4900亩,其中的大头用来发展光伏产业。去年引入大橡电力光伏,流转山林地2000亩,去年企业正式投产。村里还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引入江西天顺有限公司流转800亩山林种植黄栀子,吸纳周边村小组三四十人长期务工。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也带动了不少人返乡创业,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严陂村小组某村民是一名退伍军人,有20年党龄,之前在外地做建材生意,2018年他投资280万元返乡建养猪场,养猪场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去年出栏4800头,产值800万元,吸纳村小组五六人长期务工。这些“带富人”的返乡使乡村振兴更加有了活力。
目前王铁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其中大象光伏产业35.6万元,入股红润苗木分红9.6万元,国家扶贫项目光伏电站收入3万元,招商引资4万元。
大情小事放心上,抓实乡村治理“着力点”
“我们邻里邻居处得都可好了!村‘两委’干部不仅管得好,服务更好,我儿女都在外面打工,有问题我就第一时间找村党支部帮忙,无论大事小事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村民感慨地说。
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好“主心骨”的作用,才能让村集体这艘船更具动力驶向远方。为此,王铁村党支部划分网格小组,发挥网格员联系群众的作用,实行“包户责任制”。使“小网格”支撑“大治理”,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系、和谐不出“格”。
村党支部根据村民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想方设法为民解忧,多措并举办好民生实事。沙源村小组和大洲上村小组出村的桥梁年久失修,已成危桥,两个村小组的出行要绕道一两里路。为此村干部积极争取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拆除原来的危桥,新建桥梁方便村民出行。2022年,该村还将梅湖路口到湖头的主干道加宽1米,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沙源组与杨家山组新农村建设让两个村组的村容村貌大提升,烟火山水库维修方便了全村农田灌溉,一揽子民声实事让群众笑逐颜开。
面对急难险重的挑战,党组织就是村民的“靠山”。去年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省内出现严重旱情,王铁村的农田也面临“干渴”困境。为守住“粮仓”,打好抗旱“主动仗”,王铁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村“两委”积极动员党员干部参与抗旱救灾。网格员及时收集信息汇总,千方百计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守好村民“粮袋子”。村干部积极争资跑项,争取到5万元资金铺设抗旱电线,并于第二天马上组织人手开工建设。同时村集体投入4.5万元在严陂村小组增设排灌设施,改善农田浇灌难题。村干部和党员带头义务参加水利设施清淤、疏通工程,旱情期间整修渠道530米,有效缓解良田减产的困境。
如今的王铁村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守粮食生产安全底线,拓展粮油加工产业,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并进一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上一篇 浙江万余艘渔船归港休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