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7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1月3日发表题为《世界通胀与新“日本病”》的文章,作者是该报评论员西村博之,全文摘编如下:
每个时代都是国家受制于资源。
20世纪70年代,荷兰曾因高油价而经历了大起大落,因北海资源出口而增加收益不过是短暂时期,之后则患上“荷兰病”,巨额贸易顺差导致货币升值进而失去出口竞争力。以低增长、低工资、低物价为标志的“日本病”,在资源价格高企和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将如何被重新定义呢?
在“病历”上,除低增长和低工资外,可能还可以附加“贸易逆差、日元贬值和财政担忧”等慢性症状的记录。
2023年国际环境缺乏好转迹象。法国外贸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通胀是2023年最大风险的受访者达69%,回答仅凭央行无法平息通胀的受访者达73%,65%的受访者预测会出现经济衰退和物价上涨并存的滞胀。世界通货膨胀持续,利率也居高不下。2022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七次加息,预计2023年也将继续加息。
日本央行通过将短期利率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控制在0附近的“收益率曲线控制”,将长期利率的波动幅度从0.25%扩大到0.5%。也有人指出这是实际加息,但行长黑田东彦称“不是加息”。日生基础研究所的矢岛康次认为,日美利差不会缩小,“2023年将再次出现日元急剧贬值的局面”。
日本央行之所以对调整政策持谨慎态度,首先是因为持续稳定上涨2%的物价目标未达成。近期物价上涨超过预期目标,但这是伴随原材料价格上涨出现的暂时现象。第二,如果世界经济减速,也会波及日本。鉴于这一风险,日本央行希望避免仓促变更政策。第三,也有人期待,当前物价高企改变企业和消费者心理,带来物价和工资上涨的良性循环。
因日元贬值而获益的是在国内生产商品的部分出口企业,大部分企业苦于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人们期待春季要求提高工资的斗争能带来成果,但估计工资上涨幅度远不能消除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家庭开支负担加重,政府为了安抚民众不满情绪将提供财政援助。
“日本未来也很可能陷入危机。”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竹中治坚对往往优先重视眼前选举的政治敲响警钟。通过日本央行的大量买入,日本国债收益率保持稳定,受到抑制的市场信号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2022年的日元急剧贬值就是例子。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不久,美国大企业旗下基金负责人打来电话说:“最高管理层将访日并告知继续持有日本资产。”结果,日元急剧升值,这是基于“(灾后)重建资金将流回世界最大对外净资产国日本”的猜测。如果现在发生危机,同样的说明会有说服力吗?人口减少、财政、结构改革、能源政策,以及巨额贸易逆差和日元急剧贬值等都是问题被推迟解决所带来的后果。
荷兰通过果断实行就业和财政支出改革而实现复苏,产业实力也得到增强。虽然只有1700万人口,现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出口国。
要根治“日本病”,就要做好吃苦药的准备。
上一篇 外媒:锂成为澳大利亚“新黄金”